杏彩体育官网登录

绍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发布日期:2025-04-08 行业资讯

  绍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东邻宁波,西靠杭州,北与嘉兴隔钱塘江相望。2004年底绍兴市域户籍总人口为434.72万人,总户数155.18万户,人口密度为527人/平方公里。全市下辖三市(诸暨、上虞、嵊州)两县(绍兴、新昌)一区(越城),共有18个乡,80个镇,20个街道。

  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总实力得到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313.8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254元,位居浙江省第四位。综合经济实力位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二十八位,绍兴中心城市总实力位居全国第42位。2004年绍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九位。绍兴曾于1999年编制了《绍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1999——2020年),该规划对绍兴的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曾起到了非消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依照国家和省有关“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基本精神,面对新形势下绍兴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和挑战,绍兴市委市政府为保障绍兴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及时提出了修编完善《绍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有效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位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公路、铁路、水运、航运发达,这种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使绍兴市成为连接杭州、绍兴、温州的重要位置,环杭州湾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长江三角洲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增长点。

  培育了41个块状经济区,拥有13个市级以上开发区,形成了纺织、机械、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绍兴已拥有“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有23种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经济效益与产品产量居全国前茅。

  绍兴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2004年绍兴还被评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国大陆最佳商贸城市排行榜”第9位,现正在积极向生态城市方向迈进。

  1、中心城市辐射力不强。目前绍兴中心城市的规划范围有“三大组团、一个绿心”,但行政区划尚未统一,组团间整体协调力度不强,城市的整体功能尚未体现,对市域各县市的辐射带动力不强,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绍兴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绍兴市经济稳步的增长目标: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上涨的速度为10%,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00美元,一、二、三产结构为5:55:40;2011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上涨的速度为7%,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00美元,一、二、三产结构为4:47:49。

  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4.72万人,暂住人口为78.56万人。规划用综合平衡法、经济人口预测法、水容量预测法、土地资源可利用预测法四种人口预测方式,同时结合绍兴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绍兴市十一五人口计划编报”,预测绍兴市近期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520-540万人;远期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560-600万人。

  2004年绍兴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1.6%,规划按城镇驻地人口占市域总人口的百分比及平均年增长率两种方法来预算城市化水平,预测绍兴市近期(至2010年)城市化率为56%—60% ,远期(至2020年)为68%—72%。

  近年来,随着乡镇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域城镇个数会降低,城镇规模有所扩大,市域城市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全市建制镇以上城镇已从1998年的103个调整到2004年的80个,年均递减近4个,城镇密度相应从12.6个/千平方公里减少到9.7个/千平方公里;而城镇人口从1998年的141.9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252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98年的32%提高到2004年的51.6%,年均增加约3.3个百分点;市域已步入城市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阶段。

  市域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小城市为骨架,中心镇为节点、一般镇为基础的城镇等级体系结构。大城市即绍兴中心城市(93.14万),中等城市即诸暨市区(25.5万)、上虞市区(24.36万)、嵊州市区(22.19万),小城市即新昌县城(14.83万),中心镇即嵊州市长乐镇、诸暨市枫桥镇、店口镇、牌头镇,上虞市崧厦镇、丰惠镇,绍兴县钱清镇、齐贤镇,其余为一般镇。

  规划市域城镇体系的职能等级为四级:一级城镇,即市域中心城市(绍兴,包括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二级城镇,即县域中心城市(上虞、诸暨、嵊州、新昌等四个县市);三级城镇,即中心镇(枫桥镇、牌头镇、店口镇、崧厦镇、丰惠镇、长乐镇、钱杨镇);四级城镇,即一般镇。

  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六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人口规模大于100万,达到特大城市规模;第二层次人口规模为50—100万,达到大城市规模;第三层次人口规模为20—50万,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第四层次人口规模为5—10万,第五层次人口规模为3—5万,第六层次人口规模为小于3万。

  一个都市区指绍兴都市区,包括绍兴市区、绍兴县、上虞市,其中中心城市为绍兴市区、绍兴县城、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区。外围区域为绍兴县(除县城外)、上虞市。远郊区域为诸暨、嵊州、新昌。绍兴都市区重点形成“一主”(绍兴中心城市)、“一副”(上虞市)二大组团与外围城市的空间结构。

  “二大组群”指二大城镇组群。即以诸暨市区为核心,诸暨盆地其余城镇为基础的单核结构诸暨城镇组群;以嵊新盆地为基本地域单元,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嵊州、新昌其他城镇为基础的双核结构嵊新城镇组群。

  “三条轴线”指三条城镇发展轴。即以杭甬高速公路(包括复线国道、萧甬铁路、杭甬大运河等东西向公、铁、水交通大动脉为骨架的绍北城镇发展轴;以杭金衢高速公路、金杭公路、浙赣铁路、浦阳江等水陆交通干线为骨架的绍西城镇发展轴;以上三高速公路、104国道、曹娥江等水陆交通干线为骨架的绍东城镇发展轴;绍北城镇发展轴为一级轴,绍西、绍东城镇发展轴为二级轴。

  有条件地进行适度建设的区域。规划范围内限建区的面积为77平方公里,其中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保护区约18平方公里,旅游度假区21.6平方公里,城市绿心(镜湖新区)的自然生态用地和水域保护用地分别为21.98平方公里和15.08平方公里。

  绍兴市域内有国家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一座(即古城绍兴),面积为8.32平方公里;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区6处,柯桥古镇、东浦古镇、安昌古镇、崇仁古镇、枫桥古镇、斯宅古建筑群,面积为9.5平方公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9处,即鲁迅故居、秋瑾故居、禹陵禹庙、八字桥、蔡元培故居、吕府、印山越国王陵、古迁道、斯氏古民居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0处,文物保护点336处。

  二十世纪末,绍兴交通基本实现了“一小时经济圈、二小时旅游区”,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全市干线公路网、航道网、中高档等级公路数量不足,网络化程度低,港口资源优势没有正真获得充分的发挥,农村公路建设还任重道远。

  一是随萧甬铁路电气化的改造完成,规划开通城际列车;二是浙赣铁路的移位(诸暨城区段由市中心向西移至杭金衢高速公路以东)及电气化的改造;三是延伸漓渚铁矿的铁路专线至浙赣铁路,开通城际列车;四是争取开通嘉兴至绍兴城际铁路;五是建设金甬铁路。

  铁路站场:一是将绍兴东站与上虞货运站迁建并选址于上虞与绍兴之间,建设规模为年吞吐能力600万吨的货运站;二是将柯桥货运站迁建到钱清,规模为年吞吐能力400万吨,柯桥客运站规划改建为城际铁路的枢纽站点;三是迁建诸暨新客站,新建诸暨货运站,原有规模小的货运站停止运作;四是在嵊州市新建客运站及货运站。

  高速公路:“二纵,四横,三连,一通道”。其中“二纵”指杭金衢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四横”指杭甬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两条杭绍甬高速公路(杭绍甬南复线、杭绍甬北复线);“三连”指诸永高速公路、绍诸高速公路、杭州湾萧山通道绍兴连接线;“一通道”指杭州湾绍兴通道。

  公路站场:以“客运快速化、货运快速化、运营智能化、环境最优化”为目标,构筑适应绍兴市公路运输业发展需要的功能强、效率高、服务优的站场体系。客运重点建设市客运园区、客运南站、柯桥客运中心和4个县(市)级客运中心;另外在绍兴、诸暨、新昌设立三个具有旅游功能的车站;同时要求全市所有乡镇建成四级站,在各风景区建立旅游客运设施。货运近期主要抓好绍兴市区、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区和柯桥中国轻纺城三大物流中心的政策参与和业务指导工作。远期建设绍兴市汽运货运(物流)中心及各县(市)货运(物流)中心。

  以“一河,二江、三线”为主骨架,“六连”为一般干线航道。“一河”指杭甬运河绍兴段四级主干航道;“二江”分别指浦阳江四级航道、曹娥江四级航道;“三线”指三条六级旅游航道,分别指绍兴古城旅游航线、柯岩鉴湖旅游航线、柯桥镜湖旅游航线;“六连”是指三江闸四级航道连接线、盖北港四级航道连接线、南塘五级航道连接线、柯海五级航道连接线、浦阳东江六级航道连接线,枫桥江六级航道连接线。

  规划绍兴市将建成“十内河港、三中心、二外港”的港口新格局。其中“十内河港”分别指绍兴中心港区、柯桥港区、马山港区、向前港区、福全港区、沥海港区、曹娥港区、通明港区、店口港区、三界港区;“三中心”分别指绍兴旅游客运中心(4个泊位)、绍兴县旅游客运中心(4个泊位),曹娥江旅游客运中心(3个泊位)、“二外港”分别指滨江港、上虞外海港。

  我市的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2003年全市总水资源量30.8244亿立方米,比常年(63.7850亿立方米)偏少51.7%,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711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0%,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2,水乡已成了典型的缺水地区。加上部分水体受污染,地下水资源贫乏,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2、建曹娥江河口大闸。该工程是浙东引水工程的配水枢纽工程,于2004年1月动工建设,将于2007年6月竣工。建成后,闸上河道将形成长约90km、库容达1.6亿m3的条带状河道水库,利用改善河网水环境的总调水量多年平均可达6.9亿m3。

  3、浙东引水工程。此工程规划,主要是实施富春江引水枢纽工程, 90%干旱年可提供的一般用水量为4.66亿m3;多年平均可提供的一般用水量为8.71亿m3,其中过绍兴境内向宁波供水6.79亿m3,可向绍虞平原引水1.92亿m3。

  水厂规划:规划保留宋六陵水厂(70万m3/d),上虞第二水厂(16万m3/d)和第三水厂(30万m3/d);现状滨海工业一水厂,扩建规模至20万m3/d,规划远期还将建设滨海工业区第二水厂,水厂规模为30万m3/d。上虞新区西南地区新建上虞新区一水厂,水厂规模30万m3/d,以解决新区工业区用水需求,生活用水规划由宋六陵水厂以及上于第三水厂予以解决。远期,在上虞新区绍嘉高速公路以东地区建设上虞新区第二水厂,水厂规模75万m3/d。工业区采用分质供水,生活用水管网与小舜江供水管网相互连通,使工业区生活用水与宋六陵水厂供水管网可以互补。

  水厂规划:规划保留城区三个水厂,即茅渚埠水厂(4.0万m3/d)、金鸡山水厂(15.0万m3/d)、城南水厂(20.0万m3/d);近期新建青山水厂,规模5万立方米/天;远期规划在城西工业区陶朱山脚下新建陶朱水厂,规模15万立方米/天,以石壁水库为水源。在有条件实行分质供水时,规划在浦阳江边修建10万m3/d工业水厂,水厂以浦阳江为水源。

  水厂规划:保留第一水厂(4.0万m3/d)、第二水厂(6.0万m3/d)、猪山水厂(8万m3/d)、龙山水厂(10万m3/d)。规划在城南丘陵山坡上新建第三水厂,自长诏水库引水,供水能力20万m3/d。工业供水以地下水为水源,新建工业水厂供水能力分别为4万m3/d和16万m3/d。

  1、现状:绍兴市域内现共有污水处理厂4座,其中绍虞组群有2座,一座是绍兴市县共建的污水处理厂,另一座是上虞污水处理厂;诸暨组群有一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城区大部分区域采用合流制排水,对地表水污染较为严重。嵊新组群目前没有污水处理厂。

  1、现状:绍兴电网电网主要分两大片运行,一是绍兴市区、绍兴县和上虞市一片,由500千伏兰亭变供电,共有220KV变电所10座;二是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一片,由500千伏风仪变供电,有220KV变电所5座。500千伏兰亭变和凤仪变是我市的两个主要电源点。2003年以来,能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紧张,全市电力缺口达50—80万千瓦,严重地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1、现状:绍兴市目前现有热电厂共25家,其中绍兴市4家,绍兴县14家,上虞市3家,嵊州市1家,诸暨市1家,新昌县2家,有5家热电厂为企业自备。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热电厂布局不合理,热力发展不平衡,二是热力需求量开始上涨迅速,集中供热市场潜力巨大等。

  绍兴市初步建成了功能齐全的文化网络。2004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书量为129万册),各县市区一个,电影院31个,影剧院5个,群艺馆、文化馆6个,文化站121个。广播电视事业日新月异。已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

  1990年以来,绍兴市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我市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称号。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技术层次偏低,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缺乏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和支撑。

  2004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城镇降水PH年均值为4.3,酸雨率88.9%。根据市控河段水质监测结果为,有35.6%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有24.4%的水质为Ⅳ类,22.2%的河段水质为Ⅴ类,17.8%的河段水质劣于Ⅴ类。全市各城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4.9-57.8分贝。

  以建设生态绍兴和宜居城市作为绍兴的奋斗目标,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水平处于全国领头羊,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生态文化体系,努力成为全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行城市,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绍兴市境内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9处(鲁迅故居、秋瑾故居、禹陵禹庙、八字桥、蔡元培故居、吕府、古纤道、印山越国王陵、斯宅古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0处,文物保护点336处;古城内历史街区七片;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一座(即古城绍兴),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区6处,即柯桥古镇、东浦古镇、安昌古镇、崇仁古镇、枫桥古镇、斯宅古建筑群。

  文物古迹的保护:对各文物保护点要按原址、原物、原状进行保护,逐个明确保护范围,并对其周围做必要的环境风貌控制;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必须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落实保护的方法,加强维修养护工作。

  绍兴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景点 200 多处,其中鲁迅故里、柯岩风景区、新昌大佛寺景区和诸暨五泄风景区为 4A 级旅游景区;兰亭、东湖、周恩来纪念馆、沈园、诸暨西施故里景区为 3A 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 处:环城河、新昌沃洲湖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1 个:新昌硅化木地质公园。

  “一心,一核、八片”。“一心”指镜湖绿心;“一核”指越都城;“八片”分别指江滨、会稽山(包括南部山区景点)、兰亭(包括漓渚花市)、鉴湖(包括北面全部景点)、五泄、曹娥江、南山湖、大佛寺等八大旅游区块。

  现状:市内发育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五种,其中滑坡是我市主要灾种,灾害规模主要为小型。根据《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市共分高、中、低和不易发四个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级分区,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个,面积为649.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9%;地质灾害中易发区4个,面积为1293.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7%;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为3820.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6.3%;地质灾害不易发区面积为2492.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0.2%。

首页
短信
电话
产品
联系